公共讯(周昌英 姚光健 姚进忠)为激发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内生动力,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和认同感,帮助搬迁群众既“富口袋”又“富脑袋”,黎平县龙形街道通过文化引领,促进易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。
强化阵地建设,发挥“文化+”作用
为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龙形街道整合资源,在辖区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图书室、文体活动室、广播室、文体广场、4点半课堂、乡愁馆、多功能文化服务厅等文化阵地,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。通过举办“市民读书日”、四点半学校课后辅导、移民夜校培训等活动,丰富群众文化生活,提高易搬群众思想素质,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强化感恩教育,发挥文化惠民优势
龙形街道坚持教育引导、实践养成、制度保障“三管齐下”,用好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道德讲堂、移民夜校、电影小广场等平台,组建38支“文艺宣传队”,结合中华传统节日、重要节假日、搬迁群众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等节庆活动,组织开展侗歌侗戏、文体比赛、文艺晚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,促进了搬迁群众的互动交往和感情交流,更快更好从“心”融入城市生活,今年以来街道共举办文体活动10余场,服务群众达4万余人次。
强化文明创建,以文化引领新风尚
扎实开展“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”专项行动,重点对铺张浪费、大操大办、厚葬薄养、低俗婚闹、早婚早育、封建迷信等社会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和全面治理。针对存在问题,组织各社区开展专题研讨会,制定有效解决措施,形成台账,限时整改并长期坚持,制定社区“居民公约”。建立社区评先评选机制,开展“文明家庭”“致富模范户”“身边好人”等评选活动,今年来,共评选“文明家庭”3户,“榜样家庭”2户,“最美家庭”1户,在社区树立了典型标杆。
强化文化培训,以文化产业促就业
组织开展“新市民·追梦桥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文艺队伍培训活动,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要求,加大安置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,组织刺绣、银饰、十字绣等专题培训班10余期,通过培训发展了一批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,解决搬迁群众50余人就业问题。同时,注重搬迁群众文艺创作,组织书法诗词、广场舞比赛、新春送对联、“粽”香中秋节等系列活动,支持搬迁群众保留民族特色手艺,在社区户外宣传氛围打造上,融入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鼓楼、花桥、凉亭、戏台等文化元素,以增强搬迁群众民族文化记忆。
中国公共新闻网责任编辑:亓淦玉 |